logo
返回上一页

美国发布软件预认证试点项目总结报告

(原创 2023-08-17 CMDE 中国器审)

  为应对软件快速迭代开发等特殊性所带来的监管挑战,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(FDA)于2017年7月启动了软件预认证试点项目(Pre-Cert),2019年1月发布工作模型1.0版、测试计划和监管框架,2020年9月发布进展报告,2022年9月发布总结报告。

  一、背景概述

  Pre-Cert核心思想是尝试将软件监管模式由“基于产品”改为“基于制造商质量与组织卓越文化(CQOE)”,即制造商若能通过CQOE评估,则其生产的中低风险软件产品无需审评即可上市。

  CQOE包括五个卓越原则:产品质量、患者安全、临床责任、网络安全责任、积极文化。FDA组建评估小组开展CQOE评估工作,评估小组至少包括软件工程专家、临床专家、技术审评专家、体系核查专家、商业运营专家各1名。

  根据CQOE评估结果将软件预认证类型分为两类:L1型是指制造商前期没有软件产品开发经验或开发经验有限,适用于低风险软件;L2型是指制造商前期有充足的软件产品开发经验,适用于中低风险软件。L1型审评要求高于L2型。

  Pre-Cert计划试点重分类(De Novo)、上市前通告(510K)两种注册途径,实际主要试点De Novo。

  FDA共招募9家企业参与Pre-Cert,包括医疗器械行业传统企业和新入医疗器械行业的信息技术企业,并涵盖大企业和小企业。

  二、主要内容

  (一)工作总结

  FDA开展了回顾性测试和前瞻性测试,前者是基于前期已批准上市产品的对比测试,后者基于正在申报产品的模拟测试,不过申报产品仍需按传统路径申报注册。

  在回顾性测试中,FDA发现注册申报资料提供一份简明的软件预认证声明即可,无需对CQOE评估结果进行再次审评。在前瞻性测试中,FDA发现De Novo不是试点测试的最佳选择,原因在于9家试点企业适用于De Novo的产品很少,缺乏代表性。

  (二)卓越评估要素

  卓越评估要素对于CQOE评估至关重要。FDA基于相关测试和研究,总结归纳出9类250项关键绩效指标(KPI)来细化卓越评估要素。这9类KPI包括:投诉、数据质量、缺陷、设备激活/用户依从性、回归测试、发布、回滚、服务、网络安全。

  (三)保证措施

  FDA发现,标准化、结构化的数据格式是保证Pre-Cert顺利实施的基础,不仅可以促进FDA和利益相关者的深入沟通,而且有助于FDA开发相应监管工具。

  对于低风险产品,可通过CQOE评估确保其安全性和有效性,无需申请注册。但对于中风险产品,CQOE评估虽可精简注册申报资料要求,但不足以取代注册审查。

  另外,面对面开展CQOE评估远比远程互动评估更为深入,但远程互动评估仍是CQOE评估的有效机制,尤其是在疫情下。

  (四)后续计划

  Pre-Cert已突破美国现有法规要求,因此FDA后续将推动法规的修订以促进Pre-Cert落地。

  三、结语

  Pre-Cert主要存在以下问题:一是试点的企业、产品和注册途径的数量均偏少,广泛性和代表性不足;二是试点初期未明确卓越评估要素KPI,导致评估结果难以提供充足的监管决策信息;三是试点企业提供大量非法规要求的评估材料,需要制定一致、可重复的评估材料内容要求。

  不过,Pre-Cert在软件新监管模式的探索、卓越评估要素的归纳总结、低风险软件产品的监管要求等方面仍取得了重要发现,值得我们参考借鉴。


参考文献:

[1] FDA, Developing a Software Precertification Program: A Working Model. 2019.1

[2] FDA, Software Precertification Program:2019 Test Plan. 2019.1

[3] FDA, Software Precertification Program: Regulatory Framework for Conducting the Pilot Program within Current Authorities. 2019.1

[4] FDA. Developing the Software Pre-certification Program: Summary of Learnings and Ongoing Activities. 2020.9

[5] FDA. The Software Precertification (Pre-Cert) Pilot Program: Tailored Total Product Lifecycle Approaches and Key Findings. 2022.9

贺丽萍 彭亮 审评一部 供稿


(转载自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技术审评中心网站)